无人机是无人驾驶飞行器的简称。无人机是紧紧围绕作战需求和相关技术发展而诞生和成长的,从1917年第1架将有人驾驶飞机改装成无人遥控飞机,并携带高爆炸药成为攻击无人机开始,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越战争出现的巨大战损,推动了无人机的研制使用。1964—1975年,美军使用“火蜂”-147D无人机,在越南进行3400多架次侦察,获取了占总量80%的情报, 而损失率仅为16%,相当于避免了550架有人飞机和1000多名飞行员的损失;1973年第4次中东战争中,以色列使用大量BQM-74C多用途无人机模拟作战机群,掩护战斗机超低空突防,成功摧毁了埃及沿苏伊士运河部署的地空导弹防空网。从20世纪后期开始,随着需求增长和支撑技术的快速发展, 无人机逐渐从军事领域向科研和民用转移,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。 
大致分为军用和民用两类。军用无人机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侦察型、通信中继型、电子干扰型等单一用途无人机,以及察打一体型多用途无人机。民用无人机可细分为农业、气象、勘探、摄影和测绘等类型。
无人机主要分为固定翼,直升机(共轴双桨、纵列式、传统构型)、多旋翼、复合翼、倾转旋翼等五种类型。 
多旋翼无人机
2023年5月31日,国务院、中央军委公布了《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》,该条例综合考虑无人机的空机重量、飞行高度和最大起飞重量,将无人机划分为五个等级:①微型无人机,空机重量小于0.25千克,飞行真高不超过50米;②轻型无人机,空机重量不超过4千克,最大起飞重量不超过7千克;③小型无人机,空机重量不超过15千克,最大起飞重量不超过25千克;④中型无人机,最大起飞重量不超过150千克;⑤大型无人机,最大起飞重量超过150千克。


国产“蜂鸟”超微型无人机 无人机分为短程、近程、中程和远程四类。①短程无人机,飞行距离10千米以内,飞行时间10-15分钟;②近程无人机,飞行距离10-100千米;③中程无人机,飞行距离100-1000千米之间,续航时间10小时以上;④远程无人机,飞行距离大于1000千米,续航时间15小时以上。 相同载重量下,相比有人驾驶飞机,无人机无需生命保障系统, 其尺寸外形可依据任务设计,雷达反射面积更小,可以极大降低被敌方发现的概率。
无人机相比同类有人驾驶飞机的结构更简单,造价更低。自身重量较轻,相同动力情况下航程更远,运输费用更低。大多数无人机采用模块化设计,维护保养方便,大幅降低了全寿命周期维护费用。
无人机相比有人运输机,更加注重信息感知、信息处理和自主决策能力的提升,一方面,无人机凭借自身所具备的人工智能技术,以不同程度的自主性完成指定使命任务,且随着自主控制技术的发展,支持完成更加复杂的任务,如多平台协同。另一方面,无人机具备较强的自主控制管理能力,能自行处理各种意外情况,操作人员仅需通过遥控站控制其机动行为,操作指令较简单,过程简便。
无人机采用了无人化设计,执行任务时不存在直接的人员伤亡风险,可在敌战场纵深、气象条件复杂、生化辐射等高危环境下执行任务。无人机无需考虑操作人员的承受力和疲劳等因素,可长时间、长距离执行运输投送任务。 关键技术是支撑无人系统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,正如汽车的发动机、手机的芯片,无人机也有它自身的关键技术,是在其技术领域中起到重要作用且不可或缺的环节。未来无人机向更高、更快、更远、更机动、更高效的方向发展,需要的主要关键技术有以下四个方面。民用无人机主要围绕减排、降耗等目标来设计,军用无人机要突出紧贴实战的要求,在低可视、低噪音等方面下大气力。一方面,要寻求动力方面的技术突破,使无人机既难以被发现又动力强劲;另一方面,要通过采用新技术、新工艺,在无人机的气动、结构、强度、材料等方面不断创新,使无人机更加符合军用要求。
无人机在信息复杂、对抗激烈的环境中执行任务时,通过有限信息感知来推断环境状况和平台健康状况,进行系统故障诊断与环境预测,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包括多源信息采集、融合与处理技术、非结构化环境感知技术、复杂环境认知学习和推理技术、态势感知与评估、目标意图识别技术、系统健康监控与故障预测技术等。
军用无人机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,也会遇到较为复杂的地形地貌,要在这种情况下完成任务,就必须有智能控制和精确定位技术的加持,保证无人机避障、路径规划和协同能力。此外,对先进抗干扰技术的研究与运用也必不可少。
无人机应能够以多机甚至航线网络方式执行任务,可异地起降。要求无人机的链路通讯具备低延迟、高通量及网络拓扑结构特征,通过构建自组网数据链,利用故障容错分布式滚动时域控制方法,有效缩短通信决策时间,节约通信能耗,兼顾时间同步需求,释放宽带资源。
|